鲁西风俗——白事(丧事)

也许提起丧事很多人比较忌讳,不愿再叙述,但是这也是无法逃避的现实。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事,死亡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人活着不管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事;做了多少好事,还是坏事,盖棺定论。人生自古以来,都随着时间而流逝。

丧事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这是一种文化,是继承也是传承,这种文化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是对孝道的种体现,是家族发展壮大的助推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文化都是因各地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各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民族与民族不同,贫穷与富裕不同,年龄与年龄不同,疾病与自然灾害不同,古代与现代等都不会相同。特别是现在国家高速发展,实行了殡葬改革,丧事简化了不少,大多数人死后都实行了火化,丧事从俭,一些旧的思想都不再延续,但是边远山区、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保留了按老风俗习惯办理丧事的传统,这也形成了当地复杂繁琐且浓厚的民俗丧葬文化。我们鲁西临清一带也是如此,当家中老人不幸离世,孝子贤孙也要用悲痛的心情去处理好这些不幸之事。

1丧事准备

按照老风俗习惯,在老人快要离世时,准备一张单人床(去世后称灵床),让老人睡在上面,等去世后换穿好提前准备的寿衣等服装衣帽,把灵床安放在堂屋正中间,头朝堂屋大门,大多的山东人都是北屋。这样按风俗停放三天后再入棺椁内(细节来历这里不再描述)。家属及至亲陪伴左右守灵,孝子媳妇儿,女儿按照辈分大小由左至右分坐灵床两旁守灵。孝子、孝孙等亲属在堂屋门外按照左为上,右为下地读列,老大老二一字排位左至右按照大小辈分依次陪伴守灵。堂屋门外右边设置纸钱焚烧香炉,要设灵棚,前面并安放供桌,桌子上摆放寿像、鸡、鱼、肉、蒸碗等祭品摆放,盘子碗要有讲究的及香烟,酒等。院外大门外按照去世亲人的性别,在右边或右边墙上插上灵纸,说明家中有丧事了,并且一看灵纸便知去世的男女亲人。

2宾客吊丧

家中一切准备就绪,这时如果有亲朋去吊丧,门外专门设置一人迎宾,接待并敲击事先准备好的牛皮鼓,家中听到鼓声便知有人来吊丧(男客人行至在灵棚前行祭拜礼,女客人直接走到灵堂前行跪拜礼去灵堂内),这也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风俗吧。孝子及男亲属在灵堂外陪灵哭拜,妻子女儿们便在灵堂内跪拜,(这时亲朋要送女主人一些里礼的,即叩头钱)并致谢客人。客人如果人数多在一起行跪拜礼后,即三拜九叩礼(即一起先行拜礼再叩四个头,随后一人走出向前边行一个拜礼叩一个头,然后回来与众人在行一个拜礼叩四个头)。如果有不知道此跪拜礼者,举三个躬便作罢,这也是现代人们普遍提倡的礼节。

3送盘缠

三天后的晚上,要为去世的亲人送盘缠。事先把逝去亲人寿像、祭品,提前扎好的牛、马(男骑马女骑牛)、脸盆等生活用品,放至走向坟地的方向。至亲好友吃完晚餐,披麻戴孝,手扶丧棍,孝子手扶院门前灵纸,口中念念有词,边走边念送去院外大街上。由儿子或儿媳妇扶灵纸洗漱完毕,上完供,扶到轿上、马或牛上,之后由儿媳妇手拿棒槌锤打纸牛或纸马口中念词,并放在供桌前与纸钱一起烧了。再由至亲女儿边画圈边烧纸,连续画十八个圈(即过十八座城域到达目的地),这时孝子及亲朋好友接连祭拜,行三拜九叩之礼。

4发大丧

这也是整个丧事环节的重要一环,后面的一个关键。也是体现整个家族人事关系的一个过程,家族团结和谐的映现,当然大多数丧事文化都是家族理事会来解决,这为整个家庭来说节省了很多事情和心血,反映一家族,一个村庄的对丧葬文化的认知和传播。

吃过早饭,全家老少各自就位,等待亲戚朋友们前来吊丧、祭拜,为逝去的亲人送行别离。家里各门窗上贴满白纸哀联,有亲朋送的花圈,白布,祭品,摆满供桌。好一些的朋友要送九鸡一鸭,鸣放鞭炮,每位亲朋还要上帐写礼,大门外用一丈白布扎制的白花,并书写上“當大事”,两边有挽联很是醒目,反映逝者生前勤劳性格的缩写等标题。并且每位亲朋都要在灵堂供桌前,祭拜、行礼、叩首(行三拜九叩礼),对每一位至亲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并一一还礼、跪拜并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叩拜到访。

5亲朋送行

直到中午亲戚朋友吃过饭后,都在大街上集合等待叩拜送行。由理事会成员及街邻组合八到十人抬扛队,齐心协力,同喊号子,把逝者棺椁抬至院外街上,前边摆放祭品、花圈、纸楼子,焚烧纸钱,孝子、孝孙由娘家亲人扶驾陪伴,亲朋好友再一次祭拜叩首送行,最后孝子最大者叩拜摔瓦盆,并起驾抬棺椁送入墓地,孝子子女亲戚先圆坟添土埋葬,整个丧葬事至此全部结束。

6后续祭拜

第二天,由自己亲人们再带上祭品,逝者的部分遗物,鞭炮,纸糊的房屋宅子,纸钱去坟地上坟祭拜。

下一次上坟祭拜是头七,三七,五七,一年(期间不含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祭祖日),随后二年,三年尽孝(这期间是守孝期间,过年不许拜年、贴对联、迎娶亲),再以后为去世的亲人每五年,十年祭拜上一次坟,以对逝去的亲人以怀念追思哀悼。

过寿不给烟,丧事不后补

过寿不给烟,丧事不后补

这句农俗的意思就是说,村里有老人过寿时,不能给别人送烟当礼物。

农村觉得“烟”和“咽”是谐音,老人上了年纪本来就说不清楚哪天就会去世,人家过大寿是为了庆祝长命,送烟就让人想到咽气,故而不合适。

与之相对的是“丧事不后补”,意思就是如果村里有人办丧事的情况下,送礼时要尽可能及时,不能提前,但也不能等丧事办完才随礼,这是不懂规矩不合适的。

因为丧事对于农村来说,是沉重且沉痛的,丧事好不容易办完,人家心情得以平复些,真过了忘记随礼,就不要再补了,就让它过去就好,不要再让人家想起伤心事。

重点强调,送礼时间上,喜事可以提前或延后,都是祝福,人家不会多想。

但丧事则是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提前让人怀疑你送礼的初衷,有巴不得人家离开的意思,延后则会让人家想到伤心事,最好就是准时参加葬礼并随礼。

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

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

这个习俗在不少农村都有,就是说,如果是嫁娶生娃升学等喜事,农村也叫红事,那么哪怕送礼的人有事情来不了,托人送礼,主人家也是会收下的。

现在网络社会,大多都是发个红包就了事了,也很方便。

因为农村觉得,喜事大家都欢喜,送礼是一种祝福,哪怕人没有亲自来,送了礼或份子钱,也是一种祝福的传递。

谁都有急事,走不开的时候,来不了人家也不会责怪。

所以才说“红事礼到人不怪”,就是可以托人捎礼,送礼人可以不到。

但放在白事,也就是丧事上,人不到送了礼,主人家也不回收的。

喜事可以提前预定,但白事大多比较突然,毕竟人不能预示自己的生命终结时间。

虽然白事会办好几天,但对于一些工作需要提前安排,临时走不了的人来说,就很难赶回来参加葬礼。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托人捎礼,哪怕发个红包,主人家也大多不会收的。

原因是,农村觉得逝者为大,人亲自到才能表现对逝者的尊重。

亲戚朋友来帮忙料理后事,抬桌子、做饭、抬棺等事宜需要有人张罗打理,故而人来不了,也帮不上忙,主人家不会强求啥。

而礼金是对逝者家属的一种帮扶,而不是直接给逝者的。

如果人到不了来帮忙,来吊唁逝者,那礼金也大可不必再给,给了很多人家也不会收的。

白事中的三跪九叩之礼,有什么步骤,如何去做

在传统的殡葬礼仪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些亲戚朋友在拜祭亡人的时候,会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三跪九叩,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礼中的最高级别。白事三跪九叩礼的步骤,意思是一跪三叩,重复做三次,跪是双膝跪地,叩是头点地。

一、白事三跪九叩礼步骤。

三跪九叩礼,也叫三跪九拜,是古代传统礼节中最高的级别,普通情况之下,不会行此大礼。拜神时的三跪九叩礼,是先出左脚,叩头时手背向上。白事的三跪九叩礼,与拜神略有不同,为先出右脚,叩头时手心向上。

三跪九叩礼,就是一跪三叩,跪是双膝跪地,叩是头点地。白事行三跪九叩礼时,首先是行礼人用自己的脚步测量,从起步至灵柩的距离,而后才会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站立在起步位置,双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目视前方,准备起步。

2.起右脚,向前方迈八字大步,走三步,两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后目视前方,作揖一次。

3.手放下后,右手扶右膝先下跪,然后是左腿下跪,形成双膝下跪的姿势,双手向上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内与头平齐。向下叩头一次,手与头同时落地,手心向上,放在头两边。

4.双手与肩宽和头平齐,连续叩头三次。之后,抬头挺胸,站起身来,先起左腿,后起右腿。至此,完成了走三步,一跪三叩头的礼仪。

5.接着,又是一轮开始。站在第三步的这个位置,迈右脚,向前走三步,重复做一跪三叩的动作。总共做三次,即三跪九叩。

6.最后一次结束,站立起来,向前迈三步到达灵堂前面,接过香和纸钱给逝者上香,叩头。

白事的真正大礼,是一个人的八跪二十四拜,最多的是两个人一起交叉,走8字形,合计是四十八拜。在三跪九叩的礼仪中,一般是逝者的至亲(女婿、妹夫、小舅子、侄子、侄女婿等)。

一跪三叩头,有的地方,还会增加一个变化,即每一次叩头前先作揖一次,有空手作揖,也有手持香作揖。这个时候的一跪三叩,实际是一跪、三作揖、三叩首。

二、古代的跪拜礼。

在古书《周礼》中,提到跪拜礼有九种:一是稽首、二是顿首、三是空首、四是振动、五是吉拜、六是凶拜、七是奇拜、八是褒拜、九是肃拜。

在唐人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中,介绍了道士的四种拜礼:一稽首、二作礼、三遵科、四心礼。其中,稽首,为三跪九叩,跪三次,叩九个头;作礼,是拜礼,分一次或三次;遵科,是按规定去做;心礼,是不必动作,心念口言即可。

在封建社会,三跪九叩礼,是参见帝王及祭拜祖先时,才会行使的大礼。这种大礼,始于先秦,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均有使用,近代基本未继续传承。

古人还有一种三拜礼,即只是拱手拜三次,而不需下跪叩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特殊情况行三拜,表示情真意切;二是主人对众多客人一起行三拜礼,以示普遍行礼;三是佛教以三拜礼,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

殡葬服务一条龙有哪些项目

人生有八苦,其中人的死是最痛苦的,也是最无奈最无法挽回的伤痛,但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所以在生活中经常会有白事的发生,那么当普通百姓遇到这种事时,办理丧事比较繁琐,一般都会选择殡葬一条龙的服务。

因为遇到这种事,每个家属都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中,而无心理会逝者身后事,这时,殡葬服务就变得极为重要了,那么殡葬一条龙具体都包括什么呢?

殡葬一条龙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第一,在葬礼举行前需要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例如帮助逝者洁身换衣、预订殡仪馆灵车,布置灵堂等,让逝者安详地完成人生的最后阶段。

第二,布置告别厅,告别厅的布置也需要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先预订使用告别厅的时间和房间的号码,除了告别厅,还需要准备家属休息室,让家属更安心的度过人生艰难的旅程。

第三,火化和安置骨灰的地方,在结束告别之后,殡葬服务将会进行火化进炉的仪式,火化后骨灰安葬等,也让家属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

第四,还有一些事项就是看家属的需求了,除了必要的流程外,家属可以团队商议其他服务事项。

以上就是殡葬服务一条龙主要包括的项目,非常周到的可以帮客户解决丧事,让客户省心省力。

上海殡、葬、祭共同发力,实现绿色目标

绿色是殡葬行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的重要表现。今年冬至上海继续全面推行无烟祭扫,殡仪领域也为绿色生态目标而进一步努力。请听本台记者汪宁发来的报道:

至尊园市场企划部负责人查云说,前段时间他们进社区向居民宣传文明祭扫,感触很深。

“交流的时候说冬至到了,不要带锡箔祭扫不许烧了,文明祭扫低碳出行。他们说知道了,每次到陵园都会跟我们讲,都能表示接受,不像往年那么抵触。”

冬至预约祭扫首日,至尊园在广场放置了一块“共建绿色无烟墓区、倡导零碳祭扫新风尚”宣传板,没多久就有很多市民签字承诺。

“(这里签个名,我们有礼物拿的)承诺无烟扫墓,好,多签两个。我们东西不要,光签字配合一下,大家倡导无烟区,烧锡箔不能烧。”

3年前开始推行无烟祭扫的上海福寿园,各项措施不断过渡。副总经理徐敏说,这个冬至集中焚烧锡箔的服务点也全部撤销,园区态度坚决,客户也配合理解。

“今年清明我们已经跟客户讲,从下一次来就没有这项服务提供了,包括客服人员通过电话的方式沟通提醒他们,没有必要再带锡箔来了。”

推行多年的鲜花换锡箔服务,如今在各墓园很少能派上用场,绝大多数市民都自备鲜花前来,福寿园物业管理部经理朱瑞青告诉记者,保洁工作并没有因此减轻,但意义不一样。

“因为现在不烧锡箔了以后,客户的鲜花祭扫多了。像花篮、花泥还有鲜花包装盒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垃圾分类的工作量要做得比较细,所以今年特别增加了保洁的垃圾分类人数。”

不过仍有极个别市民带锡箔入园,记者在奉贤某公墓看到,在工作人员的礼貌劝阻和引导下也都能配合规定放弃焚烧。

“烧的人真的不多,如果说禁止我们也就不烧了。你们禁止吗?「禁止烧的,我也理解你们的心情,要么带走你心里面舒服伐」哦现在不能烧,我们以后不带了,我刚才跟她说,我们下一辈以后都不烧了,我们理解的。”

实现绿色殡葬目标,前端环节也很重要。上海中心城区的遗体火化全部集中在益善殡仪馆,年火化量5万具左右,占全国总量的1%,高峰日一台火化机火化近12具遗体。尽管数量多、强度高,但在对火花机改造的高度重视下,环保标准仍居国际领先水平。但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程坚认为,绿色殡仪不只火化环节,更要有科学的数据作支撑。

“还有两个更重要的环节,遗体处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废气、废液甚至废物,另外就是有些丧葬用品硫之类的含量比较高,会影响到后面火化环节、大气排放的结果。三个环节都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制定量化的测量工具和标准来严格予以规范。”

程坚透露,市殡葬服务中心刚与民政部101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形成科研班子、推进科研项目、分享科研成果。

“我们聚焦第一个就是绿色殡葬,第二个绿色殡葬当中关键性的一些技术,包括火化机,包括遗体防腐处理的技术。”

上海丧葬费业务办理进社区 家属可在社区申请丧葬补助金

“上海目前正推进丧葬费业务办理进社区,家属只要带着相关的材料证明就可以到社区来申请丧葬补助金。”

程征东介绍说:“丧葬费的整个办理包括待遇最主要的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丧葬补助费,一个一次性救济金,丧葬补助费最主要根据上年度社平工资按照两倍发放给个人,定额6000元一次性补贴给个人,丧葬费为本企业平均工资*2个月。如果社平工资7000块最后领取的就是20000块。目前,丧葬金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社保中心正在推进把这项功能下放到社区,家属只要带着相关的材料证明就可以到社区来申请丧葬补助金。”

上海生态葬式占整体安葬比例已近90%

殡葬行业如何突破土地资源等“紧约束”,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记者从今天举行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时代殡葬事业创新发展理论研讨会”上获悉,到“十三五”末期,上海生态葬式占整体安葬比例已近90%,为“人民城市建设”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与会专家认为,殡葬事业关乎民生、关乎城市治理、关乎千家万户。要坚持系统思维,理论先行、规划先行。过去二十多年,上海殡葬行业创造了“殡学研”三结合的模式,努力从政策导向、实践需求、人民期望中深入挖掘理论创新源泉,推动殡葬理论创新发展,促进殡葬理论与殡葬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了行业发展。比如,早在2003年,上海就提出“绿色殡葬”理念,并在全市大力研究推广节地生态葬式葬法。

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上海生态葬式占整体安葬比例已近90%

专家们表示,殡葬事业发展,应跳出“保存骨灰”的窠臼,转向保存更为本质、更加珍贵的“人生文化”,通过每个人独特的人生文化累积,形成共同的城市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记得住先辈,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研讨会正逢中国现代殡葬文化创新的推动者、传播者乔宽元逝世一周年,乔宽元先生躬耕殡葬理论研究领域二十余年,积极倡导保存人生文化。研讨会当天,主办方发布了《观天化成·宽元人生——乔宽元先生纪念集》,以此向对中国殡葬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表达敬意和缅怀。《纪念集》收藏了乔宽元教授病重期间撰写的个人自述、亲自配音的“人生小电影”、在追悼会期间亲友们手写的“文化卡片”以及乔宽元教授二十多年来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向世人生动展示了一代殡葬学人放弃保存骨灰、转向保存人生文化的亲身实践,呈现了乔宽元教授“知行合一”的理论品格。

据主办方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介绍,举办此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希望借此凝聚更多学界和行业专家关注殡葬文化和理论的研究、关注殡葬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搭建社会化的“殡学研”研究平台,与社会各界一起构建“数字化、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丧葬习俗

初来上海的头几年住在上海浦东内环的一个拆迁安置小区,隔壁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老奶奶身体很硬朗,生活完全自理,烧饭、买菜样样都自己来,干净、利落,妥妥的上海强调。因为同样住在一楼,排水沟相通,一次下大雨后,她的下水口堵了,我们有了接触,老奶奶很健谈,普通话很好。聊天的过程中,她教会了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如何使用蚊香效果最好,还不影响健康。着实是一位智慧、细心的老人。她的房间整整齐齐、清清爽爽,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内心非常佩服的一位老人。

意外没多久就发生了,老人家离世了。家门口坐满了做法事的人 、出家人诵经 、还有吹吹打打的人。整整三天、从早到晚木鱼声、诵经声、奏乐轮番响起。大概过了几天又是一整天。那个时候心里想这老奶奶挺有福气的,子女很孝顺。

日子过得很快十多年过去了,为了孩子上学离家距离近一些,又再次住进了内环边上的拆迁安置小区。几天前,看见附近的邻居搭起了帐篷,今天早上8点钟开始奏乐、木鱼声 、诵经声轮番响起整整一天。联想到年前冬至小区里几乎每个单元门口都有祭奠亲人送纸钱过后留下的痕迹。小年夜、正月十五、二月二都有人在小区里、单元门口为去世的人送纸钱。

回想自己住过的小区。国际社区里住了七八年、临港新城住了6年,重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国际社区里住的都是有钱人,资产几千万甚至上亿。临港新城第一批原住民都是高学历,最低是本科学历。有钱有文化的人是用什么方式祭奠亲人的呢?还是有钱有文化的人普遍忘恩?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是不是勇于打破规矩的人进步越大?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人口几千万,治理这样的大城市疫情期间井然有序,智慧和包容一样都不能少!为上海点赞!

从讣闻到入葬,感受魔都上海人的传统葬礼

尽管浦东新区实行火葬,但在丧葬仪式中,仍遵循着传统葬俗的礼节。其流程主要包括:讣闻、三朝、出殡、烧床祭、做七、入葬六大环节。其中部分环节会因信仰不同而存在细微的差别,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上海浦东的传统葬俗。

其一、讣闻:家中突遇变故,家属要把写有死者生卒年月、生平、葬日的通告分别送给亲友,俗称“报丧”。同时,死者的配偶、兄弟、晚辈等亲属要按辈分秩序戴孝,直系子女要为死者披麻,其他晚辈多穿白衣、扎白布、穿白鞋、戴白花。

其二、三朝:停尸三日后,入棺成殓,俗称“三朝入木”。等至亲到齐后,开始举行入殓仪式。入殓时应先由当地两名壮年男子为死者梳头、洗身、穿衣。穿衣一般要穿“三个领头”或“五个领头”,即三到五件寿衣。也有穿十余个“领头”的,无论穿多少,寿衣件数都应为单数。穿衣完毕,死者需在家停尸三日。死者入棺以后,家人根据死者生前的信仰,或请道士若干为死者诵读经卷,指引亡灵通往极乐世界,当地人称“分路头”;或请宣卷者为死者念唱佛号宣卷;或请基督教徒为亡灵唱赞美诗。

按照当地习俗,人死第三日,魂魄必返家一次。所以在这一日,家属要在灵前置酒供菜,谓之“做三朝”,同时要布置家庭灵堂,以备亲友前来吊唁,然后钉上棺盖。到了晚上要摆宴席款待前来吊唁的亲友,习俗谓之“吃豆腐饭”。

其三、出殡:三朝一过,家境富裕者开始筹办大规模的“出殡”,众亲友向遗体告别后,送遗体前往殡仪馆火化。随后将骨灰盒供奉在放有遗像、灵位和条品的祭桌上,依据主家的信仰,或请道土做道场,或请清音班热闹一番、 或请基督教徒唱赞美诗。

其四、烧床祭:迎骨灰回家当日,要把为死者另外准备的床铺、蚊帐、被褥、衣服、鞋帽等抬至野外,在床铺上铺好被褥,挂上蚊帐,将衣物照人形摆放在床上,点火焚祭,亲属们也随着焚烧纸箔,称为“ 烧床祭”。

其五、做七:入殓后,家属要为死者设灵台,供牌位,在家中替死者祭“七”,又称“做七”。按照传统礼俗,自死者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为一个“七”,共经过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这七个“七”,“做七”方算结束。

停灵期间,浦东人比较重视头七、三七、五七的祭拜,家境宽裕者会请道士来家中做道场,或请清音班来家中“闹忙”,或请基督徒为亡灵演唱赞美诗、祷告。其中又以“三七”或“五七”的仪式最为隆重,有的人家甚至要做三天或五天道场,以祈亡灵得以超度升天。

最后、入葬: 入葬,浦东当地人旧称“进山”,指棺木埋葬入土。现多在各镇的公墓中购买安放骨灰的墓地。也有人家先将骨灰盒寄放在公墓管理处,等购得满意的墓地后,在清明节或亡者去世的祭日,再埋放骨灰盒。

丧葬仪式后,至“百日”之期,丧家将灵台火化,称为“起灵台”。此后还有“做周年”,又称“摆大大”,即每年逢死者忌日,摆开祭桌,供上荤素菜肴、酒水等,同时焚烧纸元宝、冥币等祭奠死者,以表孝心和悼念之情,同时期望先祖能保佑家道兴旺。每逢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等时日,每家每户都会视自己的经济状况或丰或简地祭奠死者及其他家族成员的亡魂。

在浦东现代社区的丧葬仪式中,基本保留了“讣告”、“三朝”、“烧床祭”、“做七、“出殡”、“入葬”6个仪节,只是由于现代丧葬中实行火葬制度, 因此出殡的仪节排在三朝之后,而不是以往在“做七”以后出殡,随后送棺木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