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男子无法前往,民警跨江送他回浦西为父送终

4月12日,家住北蔡地区的王先生拨打110求助,其父亲清晨在浦西家中去世,自己急需赶往浦西处理父亲的后事,但苦于没有交通工具无法前往。

增援北蔡派出所的经侦总队民警获悉后,经相关部门协调同意,党员民警黄文樑与周振威迅速赶往王先生住处。

看到民警的到来,王先生含泪说道:“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太感谢你们了!”民警一边赶往其父亲的住处,一边安慰王先生。没多久,民警就将王先生送达目的地,让他能为父亲送终。之后,民警黄文樑、周振威则回到派出所内继续参与防疫工作。

另一边,经侦总队的两位党员民警任一凡、龚晓在增援北蔡派出所时了解到,多名封闭小区内的老人日常服用的救命药告急,如果断药了会对老人们病情恢复造成影响。

民警跨江送他回浦西为父送终

民警在社区内解决困难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市公安局供图

之后,他们主动承担起为居民配药送药的任务。任一凡与龚晓找到了社区志愿者,详细了解各户老人不同的药物需求,并分头多次前往医院,为老人们配送心脏病药、高血压药、胰岛素等紧急药物。老人们看着自己的救命药没有断档,感谢着民警在这特殊时期对他们的暖心帮助。

不仅如此,松江分局党员民警臧家康和蒋斌在增援地上钢新村派出所辖区内遇到了一名患者求助。

原来该患者在手术后旧伤复发,导致手臂疼痛不已,需前往医院治疗。但患者的家属叫不到救护车,家里也没有交通工具。看着痛苦的病患,蒋斌和臧家康没有犹豫,搀扶着病人坐上警车将他送到医院。经过及时治疗,该名患者也已无大碍。

在花木地区,封闭小区内的志愿者也遇到了难题,他在小区内帮助居民维修手机,但是苦于修手机的工具在自己店铺内没办法前往拿取。增援至花木派出所的青浦分局党员民警王子成与邵思凡获悉后,主动与志愿者进行对接,在得知店铺地址后帮他拿取了维修工具并送到了他手中,帮忙解决了居民们修手机的难题。

民间习俗,丧葬习俗全过程

说起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丧葬旧俗”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变化。

其实,在一系列繁锁的仪式之后,抬匠们喊着气势磅礴的号子,抬着棺木,在亲朋好友的送行中,亡灵入土为安。

或许,现在人们仍然在沿袭这种民间丧葬习俗的真正意义,无非也是在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诠释“孝道”二字。

安陆民间丧葬习俗,从老人去世到守孝三年才算结束。

一、送终:人在临死之前,在外工作学习的亲人都要回来服侍,见最后一面。人在濒临气绝之时,需在堂屋地上铺草,将之急移地上,亲属围坐送终听遗嘱。对移床的解释是,人死在床上,在阴间会永远背床。

二、停丧:病人断气后,家人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为亡人脚上添加绊脚绳,脸上盖上黄土纸,当天还要在堂屋的正上方添上簸箕,以遮天神和祖先。死者头部前方要点上油灯,叫“引路灯”,油灯在死者下葬前不能熄灭,意为死者走到阴间照明引路。

三、入捡:亡者移放灵床,等其亲属到齐后,再行入棺,又称“进材 (财)”。人棺前,儿女孙辈须给亡者磕头跪拜、烧香蜡、纸钱。装硷毕,将棺盖合上,但不盖严;再在棺底下点一盏油灯,称为“长明灯”,灵枢前点一灯,称为“座头灯”,并设香案、陈祭品,孝子孝女及亲属昼夜守护灵枢,陪同吊唁者焚香、叩头,直至出殡。人硷三日,再正式盖棺。

四、斋醮:如果是寿终正寝年老人,一般停丧三日,常请道士做斋,超度亡灵,举家痛哭,俗称“嚎丧”。斋醮期间,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嶂;用彩色纸扎“金山”、“银山”、“楼宇”、“轿”、“马”、“佣人”,后又增有 “彩电”、“轿车”、“冰箱”等新兴高档用品;朗诵祭文、祭词;亲友则披麻戴孝,叩头礼拜。

五、出殡:由户主选定日期出棺,并预邀打井、抬重八人。出棺前,孝眷齐匍匐灵枢前跪拜。由抬重人捧棺,封殓。孝子穿孝布,足穿白鞋,怀抱灵牌,手持引蟠前导,执事人鸣锣鸣炮,丢买路纸,灵枢居中,众儿孙亲友前后护送,村上老幼齐送,沿路燃鞭炮和撒纸钱,直至墓地。

五、下葬:道士在下葬时定向罗盘,焚交契约手续后,由道士阴阳先生喊四句、撒米。道士边向棺上撒米、边念“彩词”,以祝愿亡者后代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入土前孝子在坑中烧些纸钱,喊死者接契,然后将棺木放入其中,再填土筑坟。

六、复山:殡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半夜转钟时到墓前烧纸祭奠,俗称“复山”。亡者三日,方知死必望乡,主家在第三天烧纸哭叫,孝子齐跪望乡台前。望乡台即是在家里以方桌摆的香案,孝家燃烛香供奉,名为烧奠纸。

七、做七:人死之日起,每 7天为一个“七”,共为7个“七”。每个“七”日,主要亲戚朋友均备香纸前往祭拜,谓之“烧七”,七天烧一次纸祭奠,直至“七七”之日。五“七”日,要举办宴席宴请亲属。出嫁的孝女,要送来用彩色纸扎成的房屋模型,称“灵屋”;然后,将亡者灵牌移人灵屋之中,到满三年 “除灵”时焚毁。安陆烧七,要在每个七天的头一天烧,俗称“欠七满周年”。

八、百日:百日即死者亡后百天。做百日比“五七”日做得简单,即主要亲属到孝家聚餐,在灵前前焚香烧纸,表缅怀之情。

九、馨香:又称“新乡”,死者去世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各亲戚朋友、乡村邻里都要前往死者家中,带香烛纸炮等祭品,烧纸、放鞭,称为 “祝馨香”或“新乡”,其意是祝亡者在阴间新年安好。

十、除灵:亡期一年内为“小祥”,孝家春节门联为白色;两年内为“大祥”,春节门联为黄色;三年内为“除服”,春节门联为绿色;满三年为“除服”日,亲戚朋友均备香、烛、纸、鞭炮等前往祭奠,并将亡人灵牌、灵屋同钱纸一起焚毁,谓之“除灵”。有的人家,还请道士做法事。除灵后,孝子孝女服孝期满,此后可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孝家春节门联为红色,再无他忌。至此,所有丧葬礼仪结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是讲究孝道,百善孝为先。

孝敬逝去的老人,更要孝敬在世的长辈。记住:千万不要造成遗憾:“子欲孝而亲不在”!

送终、报丧、入殓,绵阳传统葬俗拾零

绵阳传统葬俗比较繁琐,葬礼过程大致需经历送终、烧倒头纸、撤帐子、净身、穿老衣、披麻戴孝、报丧、入殓、出丧等环节。接下来一起看一下,绵阳传统葬礼习俗。

送终

老年人临终前夕,子孙日夜守候,直至咽气,称为送终。老人临终前夕一般都要交待后事,并向子女说一些表示祝福的吉利话。

烧倒头纸

老年人咽气时,在其床前点燃香烛,烧三斤六两纸钱。据说死者一到阴间就要用钱,故须立刻烧倒头纸。纸灰装入瓦罐,出殡时和棺材一同埋葬。

撤帐子和出煞

老年人断气,立即把帐子撤下,意思是人死不能再受缉缚。接着把屋顶上的瓦揭去一匹,草房则戮个洞,称为出煞,意识是说死者灵魂可由此升天。80年代后,农村仍然普遍流行。

净身和穿老衣

老人去世,用新瓦盆盛温水将其身体擦干净,理发,剪指甲,再给穿上衣服。所穿衣服取单数,如五,七,九件,有的穿六件,据说是取“衣禄”的谐音。接着在长凳上搭上木板,将死者抬上木板停放,口里含茶叶,用喷过水的旱烟搭在口鼻上,避瘴气。柏树枝条穿上包子或锅魁、煎饼之类让死者握住,据说阴间恶犬多,以防身。砸碎死者用的药罐,表示祛除灾病。

点路灯和守灵

在死者脚下点一盏菜油灯,称为点路灯,又叫点水灯,一直要点到棺材抬出去或遗体运上灵车。农村,晚上子女轮流守灵。

披麻戴孝

穿戴麻布或白布做成的孝服、孝鞋、孝帕,腰间系麻绳,称为披麻戴孝。死者的上辈孝帕在头上绕成圈,同辈包在头上露出一角,晚辈将孝帕一端拖在脑后,正孝尚需手执一根白纸剪花黏糊在竹竿上做成的孝杖。解放后,披麻戴孝的人很少,大多数用黑布做成袖套,戴在右臂上。

报丧和发讣告

孝子到亲友家通知死者去世的消息,称为报丧。报丧时不能进屋,须将亲友请出门外告知,对长辈和朋友要磕头,但不作揖。80年代后,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兴磕头,机关单位职工去世则以讣告形式告知社会。

入殓

90年代后,遗体一律实行火化。机关单位职工去世,骨灰一般安放在公墓。农村骨灰仍实行入殓:在棺材内撒一层草木灰或石灰,接着用小茶碗印圆圈,有多少岁印多少个,再垫一些旧衣裤,铺上新被,然后把骨灰放入,面上又放儿孙的旧衣服,直至装满。还要把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放在棺里,谓之陪葬。最后用红布作兜被盖在上面,意思是老人寿尽善终,魂归天界。

出丧

入葬前,孝子请阴阳先生看墓地。90年代后,安葬前一天晚上,农村时兴开路、做道场。小开路一至二个阴阳先生,大开路四至六个,敲锣打鼓念经,儿孙跪在灵前。出丧日,亲友馈赠香蜡钱纸、祭幛挽联等祭品,丧家备办酒席。出丧时,灵柩披上红毯,缚活公鸡一只一并送至葬地,垒土造坟。

逝者出殡应该讲究些什么

当亲人刚过世时,各类事项都千头万绪,首先应该完成以下几步才是当务之急。另外,由于去世时具体状况的不相同,部分事项的处理方式也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1、根据习俗,逝者配偶一般不能参与出殡。

2、为了避免遗忘,骨灰盒应该提前放在领头车辆中。

3、殡车的车头扎好白色纸花,车辆一字排开,打开应急灯。除了直系亲属外,亲朋好友可以先行上车等待。

逝者出殡应该讲究些什么

4、将用过的花圈放到拖运花圈的车里,打包好的遗物一并放入。

5、根据习俗,出殡前,应该在灵堂搭设处、家门口、楼道口以及摆放过花圈的地点周围张贴好红色纸块。

6、在灵堂前举行了简短的出殡仪式后,收捡供品,然后摔碎盛放供品的瓷盘,此举为“岁岁平安”之意。随后,直系亲属则按长幼次序分别带上牌位、遗像和倒头纸,乘坐领头的车辆。

7、出发前,务必再次确认各类票据(主要是费用的收据)已随身携带着,否则可能就会导致无法火化。

8、依照习俗,从离开灵堂至到到达殡仪馆,直系亲属都不能回头。

鲁西风俗——白事(丧事)

也许提起丧事很多人比较忌讳,不愿再叙述,但是这也是无法逃避的现实。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事,死亡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人活着不管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事;做了多少好事,还是坏事,盖棺定论。人生自古以来,都随着时间而流逝。

丧事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这是一种文化,是继承也是传承,这种文化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是对孝道的种体现,是家族发展壮大的助推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文化都是因各地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各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民族与民族不同,贫穷与富裕不同,年龄与年龄不同,疾病与自然灾害不同,古代与现代等都不会相同。特别是现在国家高速发展,实行了殡葬改革,丧事简化了不少,大多数人死后都实行了火化,丧事从俭,一些旧的思想都不再延续,但是边远山区、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保留了按老风俗习惯办理丧事的传统,这也形成了当地复杂繁琐且浓厚的民俗丧葬文化。我们鲁西临清一带也是如此,当家中老人不幸离世,孝子贤孙也要用悲痛的心情去处理好这些不幸之事。

1丧事准备

按照老风俗习惯,在老人快要离世时,准备一张单人床(去世后称灵床),让老人睡在上面,等去世后换穿好提前准备的寿衣等服装衣帽,把灵床安放在堂屋正中间,头朝堂屋大门,大多的山东人都是北屋。这样按风俗停放三天后再入棺椁内(细节来历这里不再描述)。家属及至亲陪伴左右守灵,孝子媳妇儿,女儿按照辈分大小由左至右分坐灵床两旁守灵。孝子、孝孙等亲属在堂屋门外按照左为上,右为下地读列,老大老二一字排位左至右按照大小辈分依次陪伴守灵。堂屋门外右边设置纸钱焚烧香炉,要设灵棚,前面并安放供桌,桌子上摆放寿像、鸡、鱼、肉、蒸碗等祭品摆放,盘子碗要有讲究的及香烟,酒等。院外大门外按照去世亲人的性别,在右边或右边墙上插上灵纸,说明家中有丧事了,并且一看灵纸便知去世的男女亲人。

2宾客吊丧

家中一切准备就绪,这时如果有亲朋去吊丧,门外专门设置一人迎宾,接待并敲击事先准备好的牛皮鼓,家中听到鼓声便知有人来吊丧(男客人行至在灵棚前行祭拜礼,女客人直接走到灵堂前行跪拜礼去灵堂内),这也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风俗吧。孝子及男亲属在灵堂外陪灵哭拜,妻子女儿们便在灵堂内跪拜,(这时亲朋要送女主人一些里礼的,即叩头钱)并致谢客人。客人如果人数多在一起行跪拜礼后,即三拜九叩礼(即一起先行拜礼再叩四个头,随后一人走出向前边行一个拜礼叩一个头,然后回来与众人在行一个拜礼叩四个头)。如果有不知道此跪拜礼者,举三个躬便作罢,这也是现代人们普遍提倡的礼节。

3送盘缠

三天后的晚上,要为去世的亲人送盘缠。事先把逝去亲人寿像、祭品,提前扎好的牛、马(男骑马女骑牛)、脸盆等生活用品,放至走向坟地的方向。至亲好友吃完晚餐,披麻戴孝,手扶丧棍,孝子手扶院门前灵纸,口中念念有词,边走边念送去院外大街上。由儿子或儿媳妇扶灵纸洗漱完毕,上完供,扶到轿上、马或牛上,之后由儿媳妇手拿棒槌锤打纸牛或纸马口中念词,并放在供桌前与纸钱一起烧了。再由至亲女儿边画圈边烧纸,连续画十八个圈(即过十八座城域到达目的地),这时孝子及亲朋好友接连祭拜,行三拜九叩之礼。

4发大丧

这也是整个丧事环节的重要一环,后面的一个关键。也是体现整个家族人事关系的一个过程,家族团结和谐的映现,当然大多数丧事文化都是家族理事会来解决,这为整个家庭来说节省了很多事情和心血,反映一家族,一个村庄的对丧葬文化的认知和传播。

吃过早饭,全家老少各自就位,等待亲戚朋友们前来吊丧、祭拜,为逝去的亲人送行别离。家里各门窗上贴满白纸哀联,有亲朋送的花圈,白布,祭品,摆满供桌。好一些的朋友要送九鸡一鸭,鸣放鞭炮,每位亲朋还要上帐写礼,大门外用一丈白布扎制的白花,并书写上“當大事”,两边有挽联很是醒目,反映逝者生前勤劳性格的缩写等标题。并且每位亲朋都要在灵堂供桌前,祭拜、行礼、叩首(行三拜九叩礼),对每一位至亲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并一一还礼、跪拜并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叩拜到访。

5亲朋送行

直到中午亲戚朋友吃过饭后,都在大街上集合等待叩拜送行。由理事会成员及街邻组合八到十人抬扛队,齐心协力,同喊号子,把逝者棺椁抬至院外街上,前边摆放祭品、花圈、纸楼子,焚烧纸钱,孝子、孝孙由娘家亲人扶驾陪伴,亲朋好友再一次祭拜叩首送行,最后孝子最大者叩拜摔瓦盆,并起驾抬棺椁送入墓地,孝子子女亲戚先圆坟添土埋葬,整个丧葬事至此全部结束。

6后续祭拜

第二天,由自己亲人们再带上祭品,逝者的部分遗物,鞭炮,纸糊的房屋宅子,纸钱去坟地上坟祭拜。

下一次上坟祭拜是头七,三七,五七,一年(期间不含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祭祖日),随后二年,三年尽孝(这期间是守孝期间,过年不许拜年、贴对联、迎娶亲),再以后为去世的亲人每五年,十年祭拜上一次坟,以对逝去的亲人以怀念追思哀悼。

过寿不给烟,丧事不后补

过寿不给烟,丧事不后补

这句农俗的意思就是说,村里有老人过寿时,不能给别人送烟当礼物。

农村觉得“烟”和“咽”是谐音,老人上了年纪本来就说不清楚哪天就会去世,人家过大寿是为了庆祝长命,送烟就让人想到咽气,故而不合适。

与之相对的是“丧事不后补”,意思就是如果村里有人办丧事的情况下,送礼时要尽可能及时,不能提前,但也不能等丧事办完才随礼,这是不懂规矩不合适的。

因为丧事对于农村来说,是沉重且沉痛的,丧事好不容易办完,人家心情得以平复些,真过了忘记随礼,就不要再补了,就让它过去就好,不要再让人家想起伤心事。

重点强调,送礼时间上,喜事可以提前或延后,都是祝福,人家不会多想。

但丧事则是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提前让人怀疑你送礼的初衷,有巴不得人家离开的意思,延后则会让人家想到伤心事,最好就是准时参加葬礼并随礼。

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

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

这个习俗在不少农村都有,就是说,如果是嫁娶生娃升学等喜事,农村也叫红事,那么哪怕送礼的人有事情来不了,托人送礼,主人家也是会收下的。

现在网络社会,大多都是发个红包就了事了,也很方便。

因为农村觉得,喜事大家都欢喜,送礼是一种祝福,哪怕人没有亲自来,送了礼或份子钱,也是一种祝福的传递。

谁都有急事,走不开的时候,来不了人家也不会责怪。

所以才说“红事礼到人不怪”,就是可以托人捎礼,送礼人可以不到。

但放在白事,也就是丧事上,人不到送了礼,主人家也不回收的。

喜事可以提前预定,但白事大多比较突然,毕竟人不能预示自己的生命终结时间。

虽然白事会办好几天,但对于一些工作需要提前安排,临时走不了的人来说,就很难赶回来参加葬礼。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托人捎礼,哪怕发个红包,主人家也大多不会收的。

原因是,农村觉得逝者为大,人亲自到才能表现对逝者的尊重。

亲戚朋友来帮忙料理后事,抬桌子、做饭、抬棺等事宜需要有人张罗打理,故而人来不了,也帮不上忙,主人家不会强求啥。

而礼金是对逝者家属的一种帮扶,而不是直接给逝者的。

如果人到不了来帮忙,来吊唁逝者,那礼金也大可不必再给,给了很多人家也不会收的。

白事中的三跪九叩之礼,有什么步骤,如何去做

在传统的殡葬礼仪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些亲戚朋友在拜祭亡人的时候,会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三跪九叩,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礼中的最高级别。白事三跪九叩礼的步骤,意思是一跪三叩,重复做三次,跪是双膝跪地,叩是头点地。

一、白事三跪九叩礼步骤。

三跪九叩礼,也叫三跪九拜,是古代传统礼节中最高的级别,普通情况之下,不会行此大礼。拜神时的三跪九叩礼,是先出左脚,叩头时手背向上。白事的三跪九叩礼,与拜神略有不同,为先出右脚,叩头时手心向上。

三跪九叩礼,就是一跪三叩,跪是双膝跪地,叩是头点地。白事行三跪九叩礼时,首先是行礼人用自己的脚步测量,从起步至灵柩的距离,而后才会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站立在起步位置,双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目视前方,准备起步。

2.起右脚,向前方迈八字大步,走三步,两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后目视前方,作揖一次。

3.手放下后,右手扶右膝先下跪,然后是左腿下跪,形成双膝下跪的姿势,双手向上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内与头平齐。向下叩头一次,手与头同时落地,手心向上,放在头两边。

4.双手与肩宽和头平齐,连续叩头三次。之后,抬头挺胸,站起身来,先起左腿,后起右腿。至此,完成了走三步,一跪三叩头的礼仪。

5.接着,又是一轮开始。站在第三步的这个位置,迈右脚,向前走三步,重复做一跪三叩的动作。总共做三次,即三跪九叩。

6.最后一次结束,站立起来,向前迈三步到达灵堂前面,接过香和纸钱给逝者上香,叩头。

白事的真正大礼,是一个人的八跪二十四拜,最多的是两个人一起交叉,走8字形,合计是四十八拜。在三跪九叩的礼仪中,一般是逝者的至亲(女婿、妹夫、小舅子、侄子、侄女婿等)。

一跪三叩头,有的地方,还会增加一个变化,即每一次叩头前先作揖一次,有空手作揖,也有手持香作揖。这个时候的一跪三叩,实际是一跪、三作揖、三叩首。

二、古代的跪拜礼。

在古书《周礼》中,提到跪拜礼有九种:一是稽首、二是顿首、三是空首、四是振动、五是吉拜、六是凶拜、七是奇拜、八是褒拜、九是肃拜。

在唐人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中,介绍了道士的四种拜礼:一稽首、二作礼、三遵科、四心礼。其中,稽首,为三跪九叩,跪三次,叩九个头;作礼,是拜礼,分一次或三次;遵科,是按规定去做;心礼,是不必动作,心念口言即可。

在封建社会,三跪九叩礼,是参见帝王及祭拜祖先时,才会行使的大礼。这种大礼,始于先秦,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均有使用,近代基本未继续传承。

古人还有一种三拜礼,即只是拱手拜三次,而不需下跪叩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特殊情况行三拜,表示情真意切;二是主人对众多客人一起行三拜礼,以示普遍行礼;三是佛教以三拜礼,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

殡葬服务一条龙有哪些项目

人生有八苦,其中人的死是最痛苦的,也是最无奈最无法挽回的伤痛,但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所以在生活中经常会有白事的发生,那么当普通百姓遇到这种事时,办理丧事比较繁琐,一般都会选择殡葬一条龙的服务。

因为遇到这种事,每个家属都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中,而无心理会逝者身后事,这时,殡葬服务就变得极为重要了,那么殡葬一条龙具体都包括什么呢?

殡葬一条龙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第一,在葬礼举行前需要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例如帮助逝者洁身换衣、预订殡仪馆灵车,布置灵堂等,让逝者安详地完成人生的最后阶段。

第二,布置告别厅,告别厅的布置也需要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先预订使用告别厅的时间和房间的号码,除了告别厅,还需要准备家属休息室,让家属更安心的度过人生艰难的旅程。

第三,火化和安置骨灰的地方,在结束告别之后,殡葬服务将会进行火化进炉的仪式,火化后骨灰安葬等,也让家属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

第四,还有一些事项就是看家属的需求了,除了必要的流程外,家属可以团队商议其他服务事项。

以上就是殡葬服务一条龙主要包括的项目,非常周到的可以帮客户解决丧事,让客户省心省力。

上海殡、葬、祭共同发力,实现绿色目标

绿色是殡葬行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的重要表现。今年冬至上海继续全面推行无烟祭扫,殡仪领域也为绿色生态目标而进一步努力。请听本台记者汪宁发来的报道:

至尊园市场企划部负责人查云说,前段时间他们进社区向居民宣传文明祭扫,感触很深。

“交流的时候说冬至到了,不要带锡箔祭扫不许烧了,文明祭扫低碳出行。他们说知道了,每次到陵园都会跟我们讲,都能表示接受,不像往年那么抵触。”

冬至预约祭扫首日,至尊园在广场放置了一块“共建绿色无烟墓区、倡导零碳祭扫新风尚”宣传板,没多久就有很多市民签字承诺。

“(这里签个名,我们有礼物拿的)承诺无烟扫墓,好,多签两个。我们东西不要,光签字配合一下,大家倡导无烟区,烧锡箔不能烧。”

3年前开始推行无烟祭扫的上海福寿园,各项措施不断过渡。副总经理徐敏说,这个冬至集中焚烧锡箔的服务点也全部撤销,园区态度坚决,客户也配合理解。

“今年清明我们已经跟客户讲,从下一次来就没有这项服务提供了,包括客服人员通过电话的方式沟通提醒他们,没有必要再带锡箔来了。”

推行多年的鲜花换锡箔服务,如今在各墓园很少能派上用场,绝大多数市民都自备鲜花前来,福寿园物业管理部经理朱瑞青告诉记者,保洁工作并没有因此减轻,但意义不一样。

“因为现在不烧锡箔了以后,客户的鲜花祭扫多了。像花篮、花泥还有鲜花包装盒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垃圾分类的工作量要做得比较细,所以今年特别增加了保洁的垃圾分类人数。”

不过仍有极个别市民带锡箔入园,记者在奉贤某公墓看到,在工作人员的礼貌劝阻和引导下也都能配合规定放弃焚烧。

“烧的人真的不多,如果说禁止我们也就不烧了。你们禁止吗?「禁止烧的,我也理解你们的心情,要么带走你心里面舒服伐」哦现在不能烧,我们以后不带了,我刚才跟她说,我们下一辈以后都不烧了,我们理解的。”

实现绿色殡葬目标,前端环节也很重要。上海中心城区的遗体火化全部集中在益善殡仪馆,年火化量5万具左右,占全国总量的1%,高峰日一台火化机火化近12具遗体。尽管数量多、强度高,但在对火花机改造的高度重视下,环保标准仍居国际领先水平。但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程坚认为,绿色殡仪不只火化环节,更要有科学的数据作支撑。

“还有两个更重要的环节,遗体处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废气、废液甚至废物,另外就是有些丧葬用品硫之类的含量比较高,会影响到后面火化环节、大气排放的结果。三个环节都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制定量化的测量工具和标准来严格予以规范。”

程坚透露,市殡葬服务中心刚与民政部101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形成科研班子、推进科研项目、分享科研成果。

“我们聚焦第一个就是绿色殡葬,第二个绿色殡葬当中关键性的一些技术,包括火化机,包括遗体防腐处理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