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传统葬俗比较繁琐,葬礼过程大致需经历送终、烧倒头纸、撤帐子、净身、穿老衣、披麻戴孝、报丧、入殓、出丧等环节。接下来一起看一下,绵阳传统葬礼习俗。
送终
老年人临终前夕,子孙日夜守候,直至咽气,称为送终。老人临终前夕一般都要交待后事,并向子女说一些表示祝福的吉利话。
烧倒头纸
老年人咽气时,在其床前点燃香烛,烧三斤六两纸钱。据说死者一到阴间就要用钱,故须立刻烧倒头纸。纸灰装入瓦罐,出殡时和棺材一同埋葬。
撤帐子和出煞
老年人断气,立即把帐子撤下,意思是人死不能再受缉缚。接着把屋顶上的瓦揭去一匹,草房则戮个洞,称为出煞,意识是说死者灵魂可由此升天。80年代后,农村仍然普遍流行。
净身和穿老衣
老人去世,用新瓦盆盛温水将其身体擦干净,理发,剪指甲,再给穿上衣服。所穿衣服取单数,如五,七,九件,有的穿六件,据说是取“衣禄”的谐音。接着在长凳上搭上木板,将死者抬上木板停放,口里含茶叶,用喷过水的旱烟搭在口鼻上,避瘴气。柏树枝条穿上包子或锅魁、煎饼之类让死者握住,据说阴间恶犬多,以防身。砸碎死者用的药罐,表示祛除灾病。
点路灯和守灵
在死者脚下点一盏菜油灯,称为点路灯,又叫点水灯,一直要点到棺材抬出去或遗体运上灵车。农村,晚上子女轮流守灵。
披麻戴孝
穿戴麻布或白布做成的孝服、孝鞋、孝帕,腰间系麻绳,称为披麻戴孝。死者的上辈孝帕在头上绕成圈,同辈包在头上露出一角,晚辈将孝帕一端拖在脑后,正孝尚需手执一根白纸剪花黏糊在竹竿上做成的孝杖。解放后,披麻戴孝的人很少,大多数用黑布做成袖套,戴在右臂上。
报丧和发讣告
孝子到亲友家通知死者去世的消息,称为报丧。报丧时不能进屋,须将亲友请出门外告知,对长辈和朋友要磕头,但不作揖。80年代后,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兴磕头,机关单位职工去世则以讣告形式告知社会。
入殓
90年代后,遗体一律实行火化。机关单位职工去世,骨灰一般安放在公墓。农村骨灰仍实行入殓:在棺材内撒一层草木灰或石灰,接着用小茶碗印圆圈,有多少岁印多少个,再垫一些旧衣裤,铺上新被,然后把骨灰放入,面上又放儿孙的旧衣服,直至装满。还要把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放在棺里,谓之陪葬。最后用红布作兜被盖在上面,意思是老人寿尽善终,魂归天界。
出丧
入葬前,孝子请阴阳先生看墓地。90年代后,安葬前一天晚上,农村时兴开路、做道场。小开路一至二个阴阳先生,大开路四至六个,敲锣打鼓念经,儿孙跪在灵前。出丧日,亲友馈赠香蜡钱纸、祭幛挽联等祭品,丧家备办酒席。出丧时,灵柩披上红毯,缚活公鸡一只一并送至葬地,垒土造坟。
《送终、报丧、入殓,绵阳传统葬俗拾零》有2个想法